• 回答数

    0

  • 浏览数

    1424

  • 收藏数

    0

作者:卡卡罗特 发表于 2022-1-14 15:48: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若干表面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

表面研究是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因其和固体不同的特性,表面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从应用方面来讲,在催化领域,表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分子电子学领域,分子在表面吸附形成的分子结、分子膜可以用于分子器件或者电子发射装置,等等。在实验中,有很多方法被用来确定表面以及吸附结构、吸附物种等,其中X射线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理论研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表面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化学反应机理、表面以及界面的几何和电子以及磁结构。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对X射线吸收、发射以及光电子谱进行模拟,甚至对于X射线激发芯电子之后对体系性质的影响进行理论计算,这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在第一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密度泛函的理论框架,从最初的Thomas-Fermi模型到Hohenberg-Kohn定理,再到Kohn-Sham方程。并简单介绍了一些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交换相关泛函。然后我们介绍了在本文工作中常用的软件包,比如VASP,DMol~3,SIESTA等。另外本文的计算跟表面实验密切相关,我们也简单介绍了一些表面实验方法。

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金表面的催化特性。通常,金被认为是惰性金属,然而当金表面有氧原子吸附时,很多氧化反应可以在金表面进行,金体现出很强的催化活性。我们首先研究了NO在金表面的吸附和氧化,我们得到NO在中度或者高度氧覆盖金表面可以很容易的生成吸附的NO_2或者NO_3,整个反应的速率控制步为NO_2的脱附过程,反应能垒跟表面的氧覆盖度关系密切。接着,我们研究了水分子在氧覆盖金表面活化氧化CO的反应机理,在这个体系中,CO的氧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直接被预吸附的氧原子氧化生成CO_2;而另外一种是,表面吸附的水分子被预吸附的氧原子活化解离生成OH基团,然后OH基团氧化CO生成吸附的COOH基团,接着COOH在吸附的氧原子、OH基团或者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生成CO_2。在第二种情况中,水分子参与的解离过程可以产生额外的氧原子或者OH基团,从而可以使得产生的CO_2的量比只有氧原子吸附的时候要多,相当于水分子直接参与了CO的氧化。这些基元反应的活化能都很低,反应都可以在低温下进行。此外,除了金表面,相关的金的合金表面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研究了O_2在表面合金Au/Ni(111)上吸附的各种结构,以及吸附的O_2氧化CO的反应机理,对实验上观测到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的随温度的演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这些研究中,对于以前没有观测到的中间物种,我们给出了计算的频率,以期望给实验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来帮助确定真正的反应路径。

在第三章中,我们把重点集中在表面体系的电子结构上。对于FeO/Pt(111)氧化物单层薄膜形成的复杂周期性结构,我们采用接近实验的模型对体系的几何、电子以及磁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我们发现,Fe层的磁序对体系性质的影响很大,在我们模拟的多种表面磁结构中,只有一种可以很好的解释实验现象,包括扫描隧道显微术图像、不同表面区域不同的共振偏压以及特定区域的零偏压反常等。此外,实验中发现S取代的C团簇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分子膜,在光电子能谱中的低能端有很强的且能量单一的电子发射峰。我们利用周期性计算和团簇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体系电子发射的机制。我们发现,基态情况下分子层的LUMO能级在真空能级以下,而当激发电子占据这个能级之后,中性分子层的LUMO能级将移动到真空能级之上,电子在这些被推高的能级上聚集,然后自发发射到真空能级。这是一个典型的终态效应,不能用基态的图象来解释。

在第四章中,我们转向了表面体系X射线谱的模拟。以前,X射线谱的模拟大多利用团簇模型进行计算,随着计算方法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在周期性体系中的情形。我们计算了1,4-对硫苯分子在Au(111)表面、Au纳米线、以及Au表面形成的小团簇上的吸附结构,我们发现这个分子更倾向于吸附在配位数最低的Au原子上,这时有最大的吸附能,然而大的吸附能并不对应于大的电导。然后我们对不同的吸附结构模拟了S 1s的X射线吸收谱以及紫外光电子能谱,通过谱图和结构的对比,我们发现X射线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吸附结构的信息。在另外一个工作中,我们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水分子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情况,我们发现室温下有约20%的水分子解离。然后我们用Z+1近似模拟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为实验上得到的各个峰值的归属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宝华,艾亚凡,黄元河;一维酞菁聚合物的从头算晶体轨道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9期

2

梅金硕;杨红军;殷景华;雷清泉;;聚酰亚胺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分子模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唐鑫;钟胜奎;吕海峰;;LiVPO_4F电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5

胡海泉;李恒帅;崔守鑫;王文军;;Fe/Cr超晶格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6期

6

魏志钢;黄雪萍;潘湛昌;周晓;陈世荣;杨燕婷;;Co(Ⅱ)掺杂锐钛矿二氧化钛的理论研究[J];化学世界;2009年07期

7

雷宇;胡小强;刘继东;;硫化锌掺钴对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7年06期

8

顾广颐;吴翟;;团簇YO~-的光电子能谱的指认[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陈书鸿;付川;潘杰;李廷真;;镍修饰二氧化钛(100)表面的电子结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魏志钢;陈世荣;文梦葵;潘湛昌;钟雪春;徐艳阳;;Ce-N共掺杂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理论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4期

11

12

张佳颖;郭玉华;蒲敏;;Ni离子水及羟基六配位化合物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8期

13

汪志华;杨儒;郭玉宝;李敏;;对苯二甲酸-锌配合物的几何体态与电子结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4

李梅;李岩峰;柳召刚;胡艳宏;付海;;Mn、Cu掺杂Ce-Zr固溶体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8年06期

15

黄雪萍;潘湛昌;周晓;肖楚民;陈世荣;徐羽;魏志钢;;Cu(Ⅱ)掺杂锐钛矿TiO_2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6

董玉成;郭志友;毕艳军;林竹;;Mg,Cd掺杂AlN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7

刘强;程新路;吴卫东;杨则金;李进;;Zn原子位置对ZnO晶体电子结构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09期

18

边江鱼;;CH_3SH+CN微观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9

王丽;赵媛;田利敏;;CHF_2Br与激发态氧原子O(~1D)的反应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2010年02期

20

刘晓明;倪哲明;姚萍;胥倩;毛江洪;王巧巧;;三种Au(111)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比较[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彦霞;王文亮;王渭娜;;CH_3SS+HO_2/DO_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金华;周和根;黄昕;章永凡;;立方相WO3(001)表面构型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谢湖均;;硝酸根还原酶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惠明;周和根;金华;章永凡;;AgBC2(B=Al,Ga,In;C=S,Se,Te)晶态材料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思殿;Hua-JinZhai;Lai-ShengWang;;硼羰基化合物B_m(BO)_n从头计算和光电子能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吴争平;陈启元;尹周澜;李洁;;不同晶型氢氧化铝的反应活性与微观键力分析[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唐智勇;胡云楚;赵莹;黄自知;;邻位取代对N,N-二氰乙基苯胺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利江;张聪杰;武海顺;;B_2C_n~+(n=1-9)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光谱[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庆;“火眼金睛”把电子结构看得更多更深[N];科技日报;2006年

2

石维;新一代环保型表面合金催化液问世[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3

新讯;英研究揭秘人脑对威胁反应机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冯卫东;科学家揭开室温超导现象关键成因[N];科技日报;2008年

5

白二海;钢铁是怎样保护的[N];科技日报;2001年

6

7

本报记者 苏利川;荣威550:瞄准“70后”[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8

刘炳胜;创新成就科技英才[N];科技日报;2007年

9

***;以“铅氧”代“铅酸” 既节能又环保[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熊先道通讯员 罗勇;湖南嘉盛电陶新材料项目破土[N];常德日报;2008年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